这两天,“永恒之城”罗马迎来了东方大国的尊贵客人。

3月21日,习近平主席抵达了今年首访欧洲的目的地——意大利首都罗马,23日离开。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为习主席举行了隆重的“迎”“送”仪式。仪式不仅是对中国的礼遇,也是向全世界的表态。是的,就是“一带一路”扩列。

习近平主席表达了中意双方携手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意愿。马塔雷拉则表示,意大利支持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这也是首个G7国家“求入群”。

3月2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。

一,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

3月中旬,一则新闻曾登上国内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。

题目是《美国不同意?意大利总理:我就是要去中国!》,讲的是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,表示:“意大利将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,正式支持‘一带一路’倡议。”

据英国路透社6日报道,美国对此的反应是:“恼火”,甚至有点“恼羞成怒”。

就在同一天,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加勒特·马奎斯直接放话:此举将极大损害意大利的国际形象。

然而,一番激烈批评,换来的却是意大利总理朱塞佩·孔特的“官宣”。 路透社报道称,孔特8日明确表示:计划于今年4月到北京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峰会,并考虑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。

意大利总理朱塞佩.孔特

作为G7集团(即七国集团,成员国包括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、意大利和加拿大)中首个“倒戈者”,意大利此举,犹如为“一带一路”对接欧洲,打开一道楔子

难怪有西方媒体称,这对一直批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特朗普政府“是个沉重的打击”。

为何意大利不惜与美国“撕破脸”?

还是利益。说到底,意大利不是在“站队”,也不是跟谁过不去,而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下,从本国利益出发的理性选择。欧洲经济增长疲软,英国脱欧的“死扣”还不知如何解开,而意大利也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威胁,债务规模已高达2.3万亿欧元。如果经济下滑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,那将不只是意大利——很可能成为整个欧盟的噩梦。

“鞋子合不合脚,只有自己知道。”意大利从总统到总理,似乎都深知这句中国俗语的深远含义。

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。

因此,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意方表现一直较为积极。早在2017年,在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,意大利就派总理出席,成为29个“率先捧场”的国家之一。此后,从国家元首到商界领袖,均在不同场合下,表现出了对“一带一路”的兴趣。

对中国来说,自亚平宁半岛伸来的橄榄枝,无疑也将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在欧洲的一块重要敲门砖。不得不说,由于欧美国家一些不必要的担忧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自面世以来,欧盟对此始终保持距离,游离于繁荣与合作的机会之外。

意大利和中国,曾位于古代的“丝绸之路”两端。如今意大利的加入,重新“激活”了这条丝路,这不仅将为沿“一带一路”流动的贸易,提供优良港口、铁路线路以及有利的海关条件,更让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,安装上了一个马达强劲的助推器。

因此,对于意大利的合作意愿,中国理应报以积极态度。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习近平,将意大利选为今年首访目的地,就是对善意的回报。

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,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范例。

二,“债务陷阱”、“西方威胁论”可以歇歇了

然而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“一带一路”的“走出去”,并不总是一帆风顺。

事实上,从它诞生那天起,部分西方国家的质疑就如影随形。

“债务陷阱论”、“西方威胁论”、“地缘政治工具论”……种种论调在不同时期被炮制,都剑指“一带一路”的出海之路。即使这次面对意大利的铁心“求入群”,部分西方媒体也继续“阴谋论先行”:比如,路透社认为,这将引发“敏感技术被出卖”、“关键基础设施被拱手让出”等担忧。BBC中文网则提到,G7集团怀疑中国的计划背后“有战略和军事野心”。

即使意大利国内政坛,对“一带一路”的态度,亦非铁板一块。对G7集团,意方也曾出言安抚称,意大利即将同中国签署的协议,“对意大利的地缘政治地位没有任何影响”。

对种种质疑,中方早有回应。

3月2日,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就回应“债务陷阱论”称,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成因是很复杂的,是历史上形成的。中国的投资在这些国家债务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。“我们的项目,主要是基础设施项目,对其长远发展会很有利。‘一带一路’建设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是发展和希望。”

在“两会”记者会上,外交部长王毅也曾历数“一带一路”为世界各国带来的丰硕成果,表示绝它不是什么“债务陷阱”,而是惠民的“馅饼”;绝不是什么“地缘政治工具”,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。

3月8日,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“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”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

外交部发言人陆慷,还曾就美方有关表态回应称,意大利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、作为一个大国,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,能够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判断。

意大利的国内舆论,也证明了中国的上述论断。

意大利《晚邮报》此前刊文表示,意大利将从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获得重要回报,意大利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将从中受益,“希望我们不要错失‘一带一路’这辆快车带来的绝佳机会”。

“路是走出来的,事业是干出来的”。“一带一路”的成长,不会因为“口水战”停止。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,就是一次旨在打破偏见、打消顾虑、消弭质疑的访问。

3月2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。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马塔雷拉总统和女儿劳拉合影。

利益包容、共同发展——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与意大利总统会谈时,谈到的8个字。这样的伙伴关系,既是中意两国的“双赢”,更将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方向发展。

这也是“一带一路”的精神,是一种基于中国智慧给出的中国方案。

三,共商共建共享,为中国赢得“信任票”

一些无谓的担忧,根源在于没有理解“一带一路”的核心要义。

近年来,在经济和金融危机的直接推动下,西方国家出现了较为普遍的“逆全球化”现象。在经济上,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趋严;社会上,反全球化抗议运动高涨;政治上,部分国家的政府屈从于民粹主义,开始反对自由贸易、反对开放市场。

从根本上来说,他们还是信奉“零和游戏”,认为资源与财富是一块总量不变的蛋糕。一家多吃,其他人就要挨饿,因此最明智的做法,是将尽可能的蛋糕留在自家盘子里。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正相反。它的要义,是共商、共建和共享。它不是要掠夺谁、殖民谁,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,不同于既往由部分西方国家主导的“零和游戏”,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全球公共产品。

很多人不知道,它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。

据外交部部长王毅介绍,倡议提出6年来,已经有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,明确投出了支持票和信任票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,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,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,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,东南亚正在施工建设高速铁路,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。在肯尼亚被称为“世纪工程”的蒙内铁路建成通车,累计为当地创造了将近5万个工作岗位,拉动经济增长1.5个百分点。在乌兹别克斯坦,中国工人和当地人民一道,用了900天时间建成了19公里长的隧道,使偏远地区的人民仅用900秒就可以坐火车穿越崇山峻岭。

可以说,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法则,给各方带去的是满满的合作机遇。

尤其在部分西方国家“反经济全球化”的背景下,习主席带着“一带一路”赴欧访意,展示的不仅是善意、实惠,还有一种相向而行的勇气。

3月2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举行会谈。会谈前,马塔雷拉总统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。

早在2017年,习近平主席就在达沃斯发表主旨演讲。强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,更是贡献者。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,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,都为他们祝福,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,不会犯“红眼病”。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“快车”、“便车”。

尤其在部分西方国家焦虑彷惶之时,需要有人站出来,说出这个世界需要合作与包容,只有携手共赢者才能拥有未来。

所以,与其计较意大利是否成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入欧洲心脏的“桥头堡”,不如思考一种由此而来的全新价值观——正如丝路精神所说,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。

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,更是通往未来的钥匙。

彼此手心的温暖交叠,就是最明亮的世界。